主管QQ:站内信联系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来有什么竞争优势2023-07-03 11:38

  处在全球领域领先地位的德国,敏锐的察觉到工业进程发展趋势,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高

  专家表示:“工业4.0”将使工业生产效率提成30%。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业态和合作方式,形成自动化、信息化、一体化、精益化、集成化的数字化工厂。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国内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工业控制的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报告显示,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拥有797家小型工业自动化企业,占据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总数的81.7%。基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较好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

  虽然中国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技术、品牌、产品范围等方面仍然落后于外国同行,但是,由于国内产业拥有某些优势,如成本、定价、分销、细分市场扩展,以及个性化服务等。目前,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正逐渐增长。去年上半年,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12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4.9%。

  业内人士表示,工业自动化市场很宽广,它可能涉及任何使用控制系统及自动处理系统的制造业,用于不同的生产周期,应用于很多不同的终端市场。如今中国很多不是同的制造业都在大量使用工业自动化,但是工业自动化市场本身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潜力和增长的空间巨大。从大环境来看,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发展前景很光明,而低能耗的精细化制造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更高多高精度传感器的面世以及能够在更远距离内更快地通信,工业控制市场有许多进步,例如生产线上的实时感测及回应措施、不正确放置感测及校正性回应等。如今,此前由于感测组件感测精度不准确而没有自动化的许多作业如今已实现自动化。

  行业研究员分析:“过渡到智能化、连接及回应型的世界是已然形成,工业自动化是这种普及的首批领域之一。”环境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及其它传感器是首要组件。其次就是连接功能,包括有线及无线连接。最后是传感器接收及通过连接方案传输的数据的控制及处理。

  现在,由于在工业控制中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及传感器,制造业开始向数字化转型。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主要呈现三个趋势:智能化、可靠性的提高、以及节能减排以实现高效生产。行业专家表示,传感器性能的提高,使得控制系统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精确,从而确保了数据远距离传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帮助控制系统更好地发送指令。

  研究院分析认为,产业升级、民生诉求和节能环保三大因素将给未来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在新兴领域市场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目前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传统需求市场放缓的情形下,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投资者不妨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加大在新兴市场需求产品的研发投资,在未来获得。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侵权投诉

  技术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消耗、安全可靠地连续生产为目的,对设备和生产过程实施

  的影响传统的信号制将由4-20mA模拟信号制转换为双向数字通信的现场总线信号制.

  的血液”之称,这也就意味着石油开采将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油井

  的血液”之称,这也就意味着石油开采将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油井

  流量 、压力、温度是检测物体的三大参数 , 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中。随着我国

  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方案的选择范围增多,但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侧重点,最优

  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得到研究和应用,由于技术复杂、应用难度大、价格昂贵,

  灌溉设备最早主要应用于园林绿化.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

  包含采集、传输、计算等环节,而物联网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慧处理,两者是相通的。

  ,具有动态性好、跟随性强、调节稳定、友好对话等特点,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对流量测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流量计从机械式向电子技术式发展,新型流量计不断出现,流量计

  流量 、压力、温度是检测物体的三大参数 ,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中。随着我国

  突出了Zynq®SoC和Zynq UltraScale +™MPSoC器件的All Programmable功能,适用于

  中国市场正式推出了新型的P-40iA喷涂机器人。P-40iA的上市提高了FANUC喷涂机器人在小型工件

  节点提供多种网络接口和模拟/开关量接口,从智能仪表或现场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并将现场数据经由

  单芯片- 简单易用、超级紧凑、基于新芯片的 MiniCore 网络模块即将发布 -

  的设计与校正问题2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3串联校正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4反馈校正5复合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