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听工装讲故事2023-07-05 13:23

  :没有一颗露珠不折射太阳的光辉,没有一件工装不传递出时代的温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工装里的变化也体现着我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本期《光影里的变迁工装篇》让我们一起来听工装讲故事。

  昔: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30年里,“绿皮车”一直担当着旅客运输主力军的角色。那个时候,铁路乘务员执行一次值乘任务往往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小时。因此,那个时候铁路乘务员的制服设计更强调舒适性,制服的版型偏宽松。

  今:随着2013年广西进入动车时代,在高铁、动车组上值乘的“动姐”们的制服设计,在兼顾舒适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丝巾、船形帽、马甲等配饰的加入,在让“动姐”们形象更加青春靓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动车时代铁路人的崭新精神风貌。

  昔: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当时,南宁电网由8名女职工组成的“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成立。虽说是女子带电作业班,但是所穿戴的工装却与男同志没有多大差异。一样是款式宽大的衣服配上军帽以及防护手套。姑娘身上背的那根麻绳,是在登上杆塔作业时用于固定的。

  今:这位身着最新款绝缘工作服的南方电网广西南宁供电局职工正乘坐着绝缘斗臂车进行着带电抢修。这款工作服与绝缘斗臂车能为作业人员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在这些新装备的保护下,该局2018年累计安全完成带电作业1124次,减少停电户时数85505户时。

  昔:这是于1974年拍摄的柳钢试炼轻轨钢成功的蔡小琪炼钢小组。那个时候钢铁工人尤其是在炉前作业的钢铁工人的工作服是厚厚的白色帆布,很厚很硬,汗湿后可以竖立;头上还戴着一顶藤编的安全帽,帽子上有一块玻璃护目镜;手上戴着厚厚的石棉手套,防止烫伤。

  今:现在随着自动化炼钢技术的普及,柳钢的工人们每天只需要待在操控室里,别说护目镜石棉手套派不上用场,工作服也不再追求耐磨耐脏,更讲究舒适美观了。

  昔: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工业几近空白。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上海作为全国最先进的工业城市,热情支援广西发展工业,先后有数十家上海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家属搬迁到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地并安家落户。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的前身“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当时身穿“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工装的是清一色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今:现在,柳工已成为中国生产重型机械的知名企业,柳工的178家国际经销商及海外业务布局,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以,你现在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人加入到柳工当中,身着柳工工装为广西的重型机械制造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昔: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照片的拍摄对象为柳州拖拉机厂的一名员工。那个时候的工装大多数以暗色调为主,版型也是较为宽松的,很多年轻人穿上工装后马上变成了“大叔、大婶”。这类工装的特点是结实耐用,干起活来不那么局促,但也不够利索。

  今:1985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2002年,前身是柳州微型汽车厂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职工的工装也随着企业的发展升级换代,从原来的“H”宽大款型,进化为现在这种集舒适与灵活于一身的夹克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