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中国的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现在分别处于怎样的水平?2023-10-05 17:13

  我们学校有很深厚的机械背景,图书馆里还有大批当年苏联援建时从苏联送来书和技术资料。不过到头来竟然没落了倒也算是奇葩。

  学校旁边就是太原重工,在中国的重工里算牛逼的了吧?我想能一定程度代表中国的重工业水平。

  先歪一下,里面有很多令人很吃惊的东西。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挖机车间时,领队师父就告诉我们这个挖机很大,我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队伍前面的不断传来:我操!这句“我操”从队头一直传过来,我还想着有这么夸张么,但是等我走进车间,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操!真的太他妈大了!!!

  到轮对车间的时候,地上码着刚生产出来的一批火车轮对,几百对吧,刚车出来的那种金属质感太漂亮了!师父告诉我们,全国只有这个车间能生产火车的轮对,全国的火车轴承轮对都是这生产的!我问他那这批轮对是往哪儿送啊,他说这批轮对是美国定的,数量太多,还得赶工才能完成。另外,什么捷克之类的国家也经常来定。

  除此之外,太重还有世界起重重量最大的起重机(是为了安放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机转子的,生产出来就用一次!)神马桥梁铺设啊之类的,总之N多个世界第一,接受N多国家的订单(好像阿联酋也有)。

  但是!他们的生产设备80%都是进口的!国产的很少很少,一般是用于非精细加工车间中。一个车间里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我们的机床是从哪哪哪进口的!

  最贵的一台机床上千万,最便宜的也要300多万,但是,值得他们骄傲的机床还只是从捷克、意大利之类的国家进口的,我问师父为什么不进口德国日本的,他说,太贵,买不起。全厂也就一两台从德国进口的机床。

  的确太重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生产工艺,比如油膜轴承啊之类的(这些车间就不让我们参观了),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生产加工为主,也能提供解决方案和成品,但是那些世界第一真的是只有中国能制造吗?不,只要买到那些机床就能制造,看见没有,什么最重要?机床!

  美国让中国生产轮对并不是他生产不了,既然中国能提供这么便宜的价格,干嘛还要自己生产,就像自从摩托罗拉不再生产电视机后,美国的电视机统统靠进口——并不是他生产不了,而是在经济上不划算。不过,咱们高铁的轮对轴承不是就是那未能国产化的2%吗?

  所以,那些中国的世界第一一般都是靠廉价劳动力打出的低价格,人家不愿和你抢的,真正值钱的技术还是很少。

  下面贴几个老视频,看看世界顶尖的机床制造商德国德玛吉公司的机床是个什么水平

  最后,贴一个德国工业机器人kuka公司的视频,调试阶段可以看出机械手在机械加工中的精确度无可替代

  我们学校的实验室算是比较高端的吧,直接给航天院所提供设备支持的,也就是我们做完之后他们直接就拿过去用了。就转台这部分设备来讲,要真正做到高精度,所有的测量和执行元件必须是德国原产的,这在合同初期是直接谈好的,国产的精度太低,不管多少钱的都不能用,更不用说有的东西国内都还没有实现量产。

  而真正我们自己加工的东西是什么呢?转台的主体框架。这部分的精度要求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就是这么个东西还是得送到沈阳去给特定的单位加工,因为别的精度也不够,在结构上做不到均衡。然后沈阳那个单位之所以这么牛逼也是因为他们有一台捷克进口的机床。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们国家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工业,其实就是做了比较低级的工作,学会怎么使用工具,但是怎么制造工具是一点也没有掌握,最起码从制造的质量上讲是这样的。一旦因为政治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这些设备不能再进口,那么国内的工业制造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工业看上去还可以,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价格低,所以还有点竞争力,当然这也是针对那些别的国家可以制造但是为了成本而选择中国的产品。真正高精尖,能够在国际上独当一面的东西还很少很少,又或者是没有披露出来吧。

  先说结论:涉及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的重装备,以及和基建大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中型装备,如能源、海工、船舶、军工、路桥机械等,整机和系统集成能力在有限的发展时间内,已经做得很不错。所以,大国重器才有那么多的素材。但是,根基不稳,表现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很高,受制于这“四基”的羸弱,机械工业的实际水平没有大国重器里那么牛X。

  1.刚建国的时候,苏联人援助项目、委派专家,海外也有回来参与建设的机械领域的专家,我们本土也有沈鸿这样的牛人,后来我们陆续有了一机部(民用机械)、二机部(核工业)、三机部(航空)、四机部(电子)、五机部(兵工)、六机部(造船)……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整个机械相关的工业逐渐形成了研究院+专业所+厂的实体结构,之后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废了。当时还有专家要搞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集中攻关,肯定是搞不起来的。

  2.80年代初改组行业部位,机械部是最早被改制的,特别是一机部转成机械工业部,专业院所+厂的局面慢慢被打散了,后来研究机构搞市场化改革,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很多机械领域的科研人员慢慢流失掉了。比如当时机床研究所,有去外资企业打工的,有转去做产品市场销售的。

  3.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机械工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基本不怎么成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少,领域内也不太重视。到了2013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前期,才开始发现,机械工业的基础部分对外依存度太高,当时科技部做了全国性的调查,工业前沿技术部分,能算国际领先的少之又少,一小部分是并行,绝大部分是追赶和依赖阶段。于是,重新又提出“四基”,弄了个四基工程,但是时日太短,成效需要时间。

  总体而言,和整个工业的状况类似,机械工业属于大而不强、根基不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集中力量、踏下心来搞个10年以上才能逐渐转变,希望这一波别再半途而废了。

  从机床销售的角度说说,我们的机床造出来用几年再卖就比铁贵了那么一些。。。这差距好大,跟国际先进水平根本无法估算,人家还在不断进步,机械行业能全面跟上是不现实的。最根本的材料科学就有30年的差距。

  制造技术都能想办法学会,就像前面说的顶尖的设备我们都能买得到。国内搞空间推进的设备,买起来是不讲多少钱的。明面上军工或者机床制造业,有些设备会限制出口给我们,实际上世界上还真没有中国人搞不到的设备,情报部门要弄台设备还不容易。最关键是我们的材料科学不行,钢材、热处理、镀层都没自己的技术,也没有人在研究这些。最聪明的人都去快速来钱的行业了,有心搞研究的国内的氛围也不适合。

  世界上最好的钢材还是欧洲出产的。同样一块钢板,物理性能都已经差了几个档次,剩下来制造成机床的过程就不用比较了。国内的机床制造商,如果采购国外的材料,甚至是国内用于出口的材料,配件都用进口的,结构采用最先进的,也能制造出接近高端的设备。但是这样制造出来的机床跟国内机床的品牌就完全对不上号了。国内品牌还是靠低端设备市场占有,靠销量活着的。没有国内厂家会去制造高端设备,除了展示用的。

  刀具,国内制造技术是可以了,形状都能测绘复制出来,关键的涂层还是得用德国美国的。这些都要靠研究基础科学的人推动的。

  只有等到哪天搞基础研究的人都能丰衣足食,哪天国内所有的行业都能没有贫富差距,哪天国内的产业发展不是利益驱动一窝蜂上的时候,再来谈这些了。

  做个小广告:现有EMCO 大旋径 9轴车铣复合一台,等活干。有需要的朋友联系我啊。

  和老爸聊天的时候感叹他们这帮搞工艺的没人重视,他们一群人是全球仅有的能造出某种超超临界设施(我没听明白是啥)的人。

  这个东西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仅有的另一个敢于尝试这个领域的是日本三菱,但是一次失败让三菱几乎赔的破产,后来三菱就不碰了。

  设计部门能设计出无比先进的东西,然而没他们工艺部门点头说能做,那些设计最终只能是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