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国内外有哪些知名工业机器人设备公司?产品都有哪些主要优点?2023-10-11 04:44

  1、回答谨代表个人看法,回答谨代表个人看法,回答谨代表个人看法; 2、已经尽量少说主观看法,如果还是有被得罪的同行,请具体指明并协助修改; 3、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答案涉及的产品均是宣传层面,不代表市场情况,

  更新于2016年4月29日 4月15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一届五次成员会议上发布市场统计数据。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增长。全国累计销售22257台(对比2015年产量是32996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7.8%。 从机械结构来看,2015年多关节机器人销量超过6000台(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Delta机器人)。工厂物流机器人1700台(AGV机器人)。坐标轴机器人10600台。平面多关节机器人2179台(包括并不仅限于SCARA机器人)。还有10%的总量贡献既没有说是哪个种类,也没有说是什么。 既然说到数字,再给几组。 4月26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称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是11497台。 截至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要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以上的贡献一半。 我根据这个数字做了一个简单的增量计算,像我们这样的做机器人的企业,增长速度要达到200%。就是说今年要做到去年的三倍!

  机器人行业一直有四大家族之说。 这四大家族占了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机器人输出。他们分别是来自德国的KUKA,来自日本的FANUC,YASKAWA,来自瑞士的ABB。排名不分先后。如果单从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来看,日本的两家公司是最大的(具体市场占有率来自个人理解有合理的样本收集与信息整理,后期补充)。当然,如果看营收的线年的排名应该是ABB、Fanuc、Yaskawa、kuka。但是考虑到ABB的业务板块涉及了很多东西,所以还是不分先后的排名更加实际。

  工业机器人行业现在还不像题主想想的那么划分明显。大家其实做的都差不多。非要引入差异化的话就需要强制划分的话,可以以大小作为区分。

  从最小的说起,水平多关节机器人还有小型的垂直多关节机器人。这里面做的最好的有Staubli,DENSO,Toshiba、Epson,Adept等等,排名依旧不分先后。这些公司的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蜘蛛机器人(Delta机器人)还有桌面小型垂直多关节机器人(6轴通用机器人,5kg以下)做的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就是快!史陶比尔今年推出了IPX7的防尘防水机器人,相当厉害(不是说别家没有),作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史陶比尔机器人的结构远远领先其他品牌,号称拆开就无法安装回去。感觉已经把减速机和伺服都集成在一起了。

  【Staubli集团是纺织机械、工业连接器和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一体化专业供应商,瑞士的。1982年成立机器人部门代理销售美国UNIMATION机器人公司的PUMA机器人,插一句话,UNIMATION机器人公司号称生产了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好像是这个名字)主要用于压铸。生产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技术实力可想而知。1988年,史陶比尔成功收购UNIMATION,从此成为世界一流工业机器人企业。】

  接下来说最常见的,16kg-160kg的六轴通用机器人。这个是机器人厂商的主战场,ABB、KUKA是这里面技术最成熟的两家。ABB推出了YuMi机器人,KUKA推出了iiwa,都是主打协调操作,柔性制造。这个档次的机器人品牌最大的市场需求来自汽车制造工厂。重点是焊接部分。非说一些不同的话,KUKA没有Delta机器人、、、、、但是KUKA有AGV物流车、、、、扯远了。既然说的是工业机器人,我们就不提物流领域的。两家在四大家里面层次更高一些。有趣的是,作为瑞士企业的ABB比作为德国企业的KUKA更喜欢宣传工业4.0这个概念。原因可能是因为ABB庞大的产业链。目测ABB未来的方向是智能工厂。KUKA则更像是钻研机器人本体,未来更加关注生产安全和人机协作。可以说是最具有工匠精神的机器人企业。

  【ABB的第一台机器人在1974年发明,发展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服务客户包括并不仅限于戴姆勒克莱斯勒、法国标致、本田、吉利、长城、比亚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富士康、哇哈哈、蒙牛等。从我2016年与ABB在会议上接触情况来看,ABB在2016年内部调整较多。年初的时候是顾泽带着自己的翻译参会,年中的时候变成了邓奇。从最新的蔚来汽车的发布和即将到来的机器人产业推进会议,参会的又变成了李刚。当然,知乎里面就有一位ABB的喜欢留言评价的销售,可以出来做一下说明。】

  【KUKA的全名应该是KellerUndKnappichAugsburg的简称,1973年研发了自己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FAMULUS。当时的kuka属于Quandt集团旗下(这个财团也可以了解一下,跟BMW千丝万缕的联系)。Quandt1980年不知道出于什么理由退出KUKA,1995年,kuka机器人技术脱离kuka焊接及机器人有限公司独立。与kuka焊接设备有限公司(现在叫kuka系统有限公司)同属于库卡股份分公司(前身是IWKA)。之前在上海青浦,后来搬到松江工业园的就是库卡柔性中国分公司。】

  FANUC被人称作富士山下的巨人。目前唯一敢于对外宣传用机器人组装机器人的就是FANUC,别家就算敢说,也不是真的完全能做到,但是在发那科的日本工厂,这个产线多少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FANUC成立于1956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国内某机床自动化大厂也是跟FANUC千丝万缕的联系。Fanuc的伺服电机技术来自于GETTES。Fanuc于1974年开始制造销售第一台机器人。到现在,fanuc的机器人产品系列差不多有240种,负载从0.5kg-1.35t,每次展会都展不全产品也是痛苦。说句题外话,国产机器人一直在为万台机器人销售努力,而fanuc在2008年就已经成为销售突破20万台的厂家。2011年,fanuc全世界装机量25万台。我把这个数字称作有效数据,请质疑我之前说日本机器人份额比欧系大的人睁大眼睛仔细看,有空多上网查数据,别来我的回答下面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YASKAWA在四大家族里面性价比较高。YASKAWA的中国工厂在常州,实现国产化的机器人价格下降了一个新台阶,大大提高了他的市场竞争力。安川做伺服电机起家(国内的埃斯顿与它非常像)。值得一提的是广告宣传方面,安川参考KUKA做了一个机器人和日本合气道比试的视频,机器人和冷兵器的对决,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去年与美的合资成立了两家公司, 分别针对机器人集成技术和服务类机器人。据称一到两年内就会推出针对3C行业的小的六轴机器人,拭目以待。顺带着说,美的5月26日正式确认发出收购kuka的要约。蛮有意思的,感兴趣的移步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价值有多大?对国内机器人产业会形成打击吗? - 钱德勒的回答

  【安川成立于1915年,1977年生产自己的第一台机器人莫托曼一号,之后就对莫托曼这个词有着莫名的感情。2013年数据,累计出货量达28万台。居全球首位。】

  机器人企业在中国市场野蛮生长,局势总在不停变化,所以在光棍节回头更新一下自己的认知。 意大利的柯马(COMAU)在今年开始发力中国市场,总部设在昆山火炬产业园,所以也很值得提及。柯马原本是意大利汽车品牌FIAT的自动化部门,这里插一句,汽车行业是机器人应用最成熟的市场,基本上每一家机器人公司都与整车厂有密切的联系,做机器人不做整车厂的,大部分属于瞎胡闹。事无绝对,在高速发展的中国,3C行业也是机器人重点要突破的市场。 扯远了。源于汽车制造业的柯马在跟汽车制造相关的应用上表现都极为出色,从点焊弧焊到大负载搬运喷涂等。另外我个人很看好柯马的产品管理体制,出书了,亚马逊可以买到,很不错。近几年柯马做了几个大的动作。包括跟深圳的连硕科技(集成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布局3C市场,合作进行市场开拓工作。另外就是推出新品racer系列,主打快准狠。不得不赞叹意大利设计。暂且不论机器人性能如何(当然,柯马性能很不错)但是外形工业设计,就已经可以作为购买理由了。说简单,就是明明可以凭实力吃饭,却靠了颜值。

  第一个说NACHI,那智不二越,一看名字就知道是日本的。目前中国建厂在张家港。产品做得很不错。近几年势头最旺的是7kg级的桌面六关节机器人。MZ07这款产品确实不错,在EPSON的天下硬是撕了一个口子出来。性能也丝毫不弱于发那科的Mate200.NACHI在我看来最好的是精准的机加工。

  提到NACHI就习惯性地弱弱地黑一下国产某品牌,自己家里用的点焊机器人,拯救了之前快要退出中国市场的NACHI。

  既然提到了EPSON,就简单说一下,EPSON是小型机器人的第一品牌。只是不知道能卫冕多久~EPSON的主要合作伙伴应该是苏州博众(机器人集成商),这家公司甚至比很多做机器人的公司还厉害。为什么呢。因为他抱了苹果的大腿,是苹果中国代工厂指定的设备供应商。从博众的部门分工就能看出来。博众内部三大部门,分别是A1、A2和非A。其中A1、A2研发人数大概占了公司整体80%以上。忘记说了,A就是Apple的A。当然,除了EPSON,博众也是KUKA中国很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说,在中国,想从事机器人行业,可以去集成商那里,机会更多。又扯远了。

  【EPSON这个公司大家接触的应该是最多的吧,比如打印机,投影仪什么的。这里说一下爱普生的全名,精工爱普生,所以SEKIO手表业务才应该是爱普生的根基。爱普生机器人也是源于1982年精工手表的生产线。为生产手表而生的机器人,在3C行业没道理不占有一席之地。】

  川崎KAWASAKI在机器人方面主攻码垛。他们的高速码垛产品做得很不错。CF还是CP系列,有一款机器人,是国内同规格速度最快的。还有一款只在东京展上展出过,国内没有推广,MG10HL?负载飙到了1.5t,

  韩国现代、、、主要是码垛机器人吧。不过近几年韩国的赛劲减速机大量出现在国内市场,同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个人还是很希望韩国减速机能够成长起来跟纳博特斯克争一争的。 【HYUNDAI集团,1984年开始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目前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不过中国市场的反馈远远不如韩国本土反馈好】

  既然说到减速机,就带着说一下。机器人产业应用的减速机主要是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 RV减速机行业的王者是日本帝人,更确切地说是日本帝人与纳博克在2003年合并之后的那博特斯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机制造商。另外世界五百强的日本住友95年之后再天津设厂,也有RV减速机的业务。 谐波减速机承载的弯矩比RV小,精度高,达到弧秒级别,多用于机器人后三轴。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是1970年成立的harmnoic。 当然上述所说的机器人主要应用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不全面,特指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同时,很多机器人的第六轴也可以考虑使用齿轮传动机构,比如准双曲面齿轮,这个是螺旋锥齿轮的一种。

  OTC,对焊接颇有研究,焊机和机器人技术都很高。 【OTC在日本的名字应该是“DAIHEN”,OTC是其在海外销售的品牌。目前在中国设立OTC青岛、OTC牡丹江(工厂)和OTC上海(销售公司)】 松下,也是焊接方面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做焊机的,机器人是由其它品牌代工,具体哪家代工,百度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所以我也不说了,感兴趣自己了解,提示关键词,安川。Panasonic目前国内所有的机器人都是由唐山开元统一从日本购买再由全国有限的三十几家经销商进行销售的。唐山开元的资本与技术同样雄厚。据说,可以为这有限的三十几家客户每家提供20台机器人的信用额度。按照每台套16万的价格估算,每家就要给出320万的信用额度,再乘以30,接近一个亿的成本砸在上面,有气魄。

  三菱,在桌面六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方面比较有建树,市场接触不多,不细说了。

  美国最有名的应该是Adept。Delta机器人的领军品牌。同时不代表Adept没有SCARA机器人,话少说一句都怕被挑理。

  题主一定也想了解一下国内机器人吧。近几年国内机器人政策好,好得跟之前光伏产业似的。大量的生产机器人的公司涌入市场。实际上机器人哪有那么容易做。大部分所谓的机器人公司实际上只是集成商的角色。真的能够生产机器人的国内的公司目前看来并不多。按照市场占有率来排,分别是沈阳新松、广州数控、芜湖艾夫特、南京埃斯顿、上海新时达、华中数控。

  其中上海新时达(step)是13年通过融资控股成立的,华中数控是14年成立的,其他都是老牌子了,不过也老不到哪去,毕竟中国06年左右才开始自己尝试机器人。

  国内的机器人特点倒是挺明显。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新松机器人,集成技术相对于机器人技术更值得期待,在物流机器人方面的表现倒是有目共睹。另外新松在机器人领域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不是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AGV机器人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入美国通用等企业采购清单。现在沈阳新松市值150亿以上,是沈阳最大的企业。上市公司标注。

  广州数控(GSK)在早一段时间做到了所有零部件都自主研发生产,具体产品市场反馈不评论,作为民营企业,老板非常有传奇色彩。

  南京埃斯顿原来是做伺服的,算是掌握了机器人的一个核心技术,在四家里面从技术层面看还算稳健。15年3月,在深圳上市了。上市公司标注。利益相关标注。

  既然利益相关,就补充一点。埃斯顿2017年收购了英国翠欧。在行业内是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重磅呢?翠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可以明确的有三点:1、翠欧是非常专业的做运动控制的企业;2、翠欧的客户包括并不仅限于欧姆龙、安川、松下、KEBA、会通;3、会通的主要客户包括新时达等。不多说了。

  芜湖艾夫特依托芜湖奇瑞。原来得核心团队是加拿大归国博士。后来团队完全换成哈工大(哈工大蔡鹤皋院士是中国目前在世的最资深的机器人专家!)。现在最出彩的是跟意大利的喷涂机器人CMA合作的项目。 哦,对了,这四家叫做国内机器人四大家族,或者国内机器人四小家族。那么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大概是多少呢?大概百分之六左右。大声疾呼一下,大家还是要支持国产啊!

  上述四个之外国内还有新时达,最近势头比较旺,新时达本身是上市公司,电梯控制行业,通过资本运作进入机器人市场。在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比较稳健踏实。 华中数控是上市公司,近些年成立的机器人公司。最近新闻出镜率较高,但大都是负面新闻。感兴趣的自行搜索关键词“李一男”“劲胜精密” 李群自动化,稍微小众,核心产品是SCARA机器人,做的不错。

  【这个公司比较有趣,进入中国的时候选了几家代理商,最终几家打的不可开交。打的最狠的是湖南的和上海的。最终湖南的代理商取胜。2016年参加展会,高调发报纸来确定自己的正室地位】

  写在后面:也许有人问UR机器人怎么没讲,或者国内的配天之流为什么没讲。嗯,因为这个是我自己的分享,不是跟大家汇报工作,甚至于说有的人觉得我说的东西太浅,那可能真的是因为我说的浅。我分享的东西,有多少大家看多少,没有的欢迎跟我一起探讨,但我不一定回应。友商的各位销售不要拿自己的见解来跟我撕,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跟你撕就瞬间变房产中介了。代价太大,不跟你玩。

  回答的结尾再次强调:回答只代表个人看法。回答只代表个人看法。回答只代表个人看法。

  ABB, KUKA,Fanuc,YASKAWA,沈阳新松等。各家产品太多,假设都生产同一前伸距的机器人,差别会在精度、防护等级、功率消耗等方面。没怎么研究过,无法准确回答。

  没想到吧,日本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领域,竟然有一家中国公司,而且在市场中很受欢迎!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一直试图寻找「新品牌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快速崛起」的答案。

  为此,我们走访了大量知名企业,与上千位技术专家、创业者、前辈同行等一线精英们交流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打造新的爆款产品。

  8月17日,Syrius炬星宣布完成来自由字节跳动领投、联想创投跟投的超2000万美元B轮融资,老股东红杉中国、明势资本、真成投资等亦在此轮持续加码。

  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国机器人赛道融总融资金额约125.35亿元,其中移动、协作两个细分赛道融资数量占工业机器人总数的31%。

  另外,今年上半年披露融资的移动机器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单轮融资都突破亿元人民币。

  Syrius炬星的创业故事很简单,在看到履约度极高的中国电商物流行业仍在依赖老旧的人口红利后,一群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学的学霸集结了起来。

  他们希望将软件能力、机器人能力赋能给电商客户的仓储物流环节,为客户落地一整套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一年前的Syrius炬星团队只有60人,70%的人员都是产品研发人员。对比同样是做移动机器人的企业,人员配置上少则三四百、多则七八百。

  但就是这样一支精干的团队,目前已经在日本组建了一支近10人的分公司团队,在过去3年,拿下了一票日本大KA客户。

  如今,Syrius炬星正在发力中国市场,在加入了AMR机器人后,中国电商零售的生产、销售和配送的链条有望变得越来越通畅。

  近日,首席数智官对话Syrius炬星联合创始人罗璇,聊了聊创业三年,Syrius炬星对自主移动机器人赛道的认知与经验。

  2017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刚刚结束,我们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一家物流公司的仓库。

  去之前,我们很期待。要知道,中国的电商购物履约率是全球顶尖的,起初我们以为会看到一个现代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可能会有很多高科技机器人负责分拣、搬运。

  但是没想到的是,到了现场我们发现,高履约率的背后,依赖的不是机器,而是人工。

  为了应对物流高峰,对方拉来了一车临时工人,工人们在仓库里走来走去,对货品进行手工分拣。

  90%以上的订单都是以人工的方式去拣选出来的,也就是说,辅助中国实现电商履约效率的关键环节是人而不是机器。

  换一种说法是,中国物流比日本、北美、欧洲履约速度更快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

  大部分中国工厂,在仓储环节都没有走自动化的路。当下中国电商企业、零售企业的劳动力已经发生短缺,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

  需求的迅猛增长和供应链人力供给快速变少矛盾之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明显且长期的机会,于是我们最先瞄准了电商仓储物流环节。

  目前,Syrius炬星已经推出两款主打此场景的辅助拣选机器人,小白龙和小旋风。能够自主移动的机器人在仓库内与员工协作,提升拣选、分拣、上架等仓内工作效率;同时,炬星还发力云端服务,为客户提供实时的数据面板、管理面板和AI算法优化方案,活用数据改变仓储运营方式。

  创业之初,我们看到中国这一批VC大多是基于互联网成长起来,他们看得更多的是TMT领域、消费市场和基于流量模式的项目。

  像机器人这种技术密集型的、to b型的、与硬件相关的品类,其实在当时是有一点点超出大部分的VC的视野的。

  但是在我们看来,Syrius炬星要做的是面向未来四五十年内长期的、核心的需求,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即便一开始没有太多资本看好这个领域,但我们也在创业之初就认定,这就是一个长期的业务。

  在2018年下半年,我们联合英伟达、京东物流开了发布会,也发布了第一款产品FlexComet小白龙。

  彼时,中国电商参与者们对于机器换人需求尚未有强烈感知,98000元一台的机器对他们来说还是太贵了。

  当人力并不是一个核心的瓶颈的时候,客户方是很难主动去寻求自动化解决方案的。

  要提高效率和产能,只需要持续招人就好,利用自动化机器替代人这件事也并没有被放到他们的业务与经营的目标中去。

  但是对于Syrius炬星这个创业公司来说,最怕的是走错路,我们也害怕做出来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一个不满足市场需求的东西。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关注效率问题、关注ROI的客户也许并不在中国,而是海外。

  在日本这样人力资源极度紧缺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市场中,我们的产品很快获得了认可,并且为日本客户创造了半年回本的ROI成绩。

  过去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日本诞生过全球前四大企业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日本优势在于高端制造,往往能够制造出特别精准的零部件,但是在软件上相对逊色,在以软件驱动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方向上,日本是落后的。

  在AGV的市场中,一部分依赖于高性能激光等高端精密硬件实现机器人移动能力的企业跑了出来。

  AGV只能采用固定路线运输,要求客户在前期投入高资金去为机器人进场做准备,比如修改仓储环境的布局、地面平整度、货架重量、货架摆放、通道设计等等。把这些东西全部换掉,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

  过去10年,基本没有电商的履约仓是在大规模使用AGV的,AGV更多是被应用在工业领域。

  因为工业现阶段对ROI的追求不那么敏感,而零售和电商领域是极度追求ROI的,并且前期几乎没有那么多的成本去改造自己的仓库,所以比较难选择前期投入高、维护成本也高的AGV机器人。

  而AMR能够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利用自带导航系统自主变更移动路线,降低仓库的改造成本。

  首先关注的是能否长期地为客户企业的主营业务服务。这就需要一个更具备灵活性的方案,可以快速应对业务变化,帮助客户持续地赚到钱,这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是考虑ROI够不够高,考虑前期的投入会不会有风险等等。

  当然,炬星并不是第一家做AMR的企业,欧美有个别企业比炬星更早开始探索AMR。

  在和炬星接触之前,日本客户其实就了解过这类解决方案。但是此前的方案,整个产品依赖于高性能激光的核心部件,成本高,导致AMR最后又变成了以高端制造技术为引领的自动化技术。另外,日本仓库的通道限制是80厘米,非常考验机器人的通过性。

  上述问题,其实都与机器人算法有关。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突破了机器人定位导航、调度的难点,所以很快在日本拿下了第一个电商大客户。

  Syrius炬星所选择的AMR的路径让很多人误解我们是一家机器人硬件公司。但实际上,炬星是一家利用软件和数据去形成一整套的闭环业务,进而去帮助客户成功的公司。

  炬星的机器人产品是以软件、算法和数据驱动的,而不是以高端硬件制造驱动的。

  炬星的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在软件层算法上,我们在软件层构建了三层的软件的壁垒:

  为什么我们一开始选择做海外?因为海外客户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为什么现在又可以做国内?是因为国内已经出现了真需求。

  疫情推动中国的劳动力供需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电商订单量增长了30%的同时,仓库里面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了。

  现在回归到中国市场,一方面是我们有新的产品,整个的硬件价格大幅下降;另外一方面我们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RaaS。

  Syrius炬星提出的按需订阅(RaaS)服务,无需购买硬件和软件授权,客户只需要通过租赁就能灵活享有端到端AMR方案。

  这一模式下,客户不需要把机器人当成固定资产,并非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对于客户而言更有安全感。另外客户的成本将变得更细化,可以拆分到每个订单里面。

  当下,我们正在努力把业务快速落地并建立业务标杆。所以我们选择从比较容易标准化的仓储物流、电商营销领域入手。

  现在有这么多的机器人公司,究竟有多少是能够真正地交付的?有多少是有真正能拿下客户的?

  最后,正如前面提到的。to b的客户关注的是能不能帮他长期获得成功,能不能帮客户算清ROI,能不能降低客户的进入门槛。

  复盘我们这三年的经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懂得从需求出发,一定要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出发,否则都很容易走歪。

  关注 @首席数智官(ID:shouxishuzhiguan) 看精英们成功的商业方法论

  《2017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称,中国机器人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正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领先者。

  2016年,中国销售工业机器人增长了27%,达到8.7万台,占全球的近1/3。同时,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正在扩大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2018年~2020年,中国机器人的年销售量预计每年平均增长15%~20%。

  2017年8月23日,中国电子协会发布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将销售超过11万的工业用途机器人,同时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2.2亿美元。

  2017年1-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95351台(套),同比增长69.4%,9月当月产量为13085台(套),比上年同月增长103.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IDC FutureScapes 近日发布了2018年全行业的预测和观察。报告中讨论了未来1-3年内可能影响机器人行业的ICO和企业高管做出决断的关键性预测。如到2019年,有60%的高新技术制造商将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部署;到2020年,全球移动安全机器人市场将增长近3倍等等。

  预测1:到2019年,机器人的应用量将增加三分之一,而60%的G2000高新技术厂商将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部署。

  预测2:到2020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中将有45%至少配备了一个智能功能,如预测性分析、自我诊断、健康状况意识、同行学习或自主认知。

  预测3:到2021年,负责监督和协调智能机器人代理的出现,将有效刺激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效率提升30%。

  预测4:到2021年,30%的G2000制造商将部署网络物理机器人系统,从而使生产力提高10-20%。

  预测5:到2020年,全球移动安全机器人市场将增长近300%,而在增强人类安全上,又将有30%的移动安全机器人将配备机载无人机以进行必要部署。

  预测6:到2019年,25%的移动机器人将部署包括添加模块化组件的能力,并在同一移动平台实现多种应用,从而帮助生产力和效率提升30%。

  预测7:到2020年,前100家零售商中将有30%在店内采用或试点部署机器人,从而使订单成本降低20%。

  预测8:到2021年,移动机器人部署的45%将通过Raas(Robot as a service:机器人即服务)的方式,使设备能够在需求波动期间迅速扩大和缩小,并使机器人部署从资本支出转移至运营成本。

  预测9:在无人机行业部署的软硬件和服务方面的投入,将有助于绘制和规划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开采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调查和监测数千英亩的农作物,预估其产业价值在2020年将达到1亿美元。

  预测10:到2021年,消费类机器人市场将翻一番,下一代基于AI的机器人将减少对物理性任务的关注,而更多的参与家庭成员的教学和互动当中,并开始走进家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本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工业机器人应用和下游服务商构成,其中本体是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从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现状看,有两类企业将在未来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中胜出:一类是有很强技术研发底蕴,项目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另一类是在某些行业有一定的项目经验,拟在自身行业推广工业机器人的企业。

  截至2017年11月初,参照系优质企业数据库共收录437家工业机器人行业关联企业。从产业链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有278家相关企业,占全产业链的64%。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ABB、KUKA、发那科、安川首钢常被人并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全球自动化、机械化机器人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中国,更是占据了机器人产业60%-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领域。

  ABB总部坐落于瑞士苏黎世,是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ASEA和瑞士的BBC Brown 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是名列全球500强的一家企业。 ABB拥有当今最多种类的机器人产品、技术和服务,是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掌握了运动控制技术的ABB可以轻易实现循环精度、运动速度、周期时间、可程序设计等机器人性能;大幅度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及可靠性。ABB强调的是机器人本身的整体性,以其六轴机器人来说,单轴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六轴一起联合运作的精准度是很高的。可以说,ABB的机器人算法是四大家族品牌中最好的,有全面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德国KUKA建立于1898年,于1973研发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橙黄色是kuka机器人的主色调;库卡公司主要客户来自于汽车制造领域,同时也专注于向工业生产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重负载机器人做的更好,操作简单,但故障率较高。相比较ABB机器人,库卡机器人的返修率是较高的。在我们国内销售的优势在于它的二次开发做的好,操作简单、上手快。在重负载机器人领域做的比较好,在120KG以上的机器人中,库卡和ABB的市场占有量居多,而在重载的400KG和600KG的机器人中,库卡的销量是最多的。

  FANUC创建于1956,在数控系统、设计、制造、销售方面实力强大。发那科公司是全球专业的数控系统生产厂,FANUC工业机器人与其他企业相比独特之处在于:工艺控制更加便捷、同类型机器人底座尺寸更小、更拥有独有的手臂设计。

  发那科在精度上的优势,在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中,其所加工的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将在数控系统的优势用于机器人身上,发那科的工业机器人精度很高。但是,发那科在机器人的稳定性上,做得不够好,在满负载运行的过程中,当速度达到80%的时候,发那科机器人就会报警,所以发那科机器人的过载能力并不是很好。发那科的优势在于轻负载、高精度的应用场合。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由中国首钢总公司和日本株式会社安川电机共同投资,是专业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销售的中日合资公司。

  安川做电机开始的,所以它可以把电机的惯量做到最大化,安川的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负载大,稳定性高,可在满负载满速度运行,甚至能够过载运行。因此安川在重负载的的机器人应用领域,比如汽车行业,市场是相对较大的。但相比较发那科的机器人来说,安川机器人的精度没有那么高,在价格优势明显,可以说是四大家族品牌中价格最低,性价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