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智造之道2023-12-21 09:01

  江阴鹅鼻嘴公园内矗立着一座石碑,刻着“江尾海头”四个大字。万里长江浩浩汤汤,铸就了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品格,更塑造了江阴人干事创业始终勇立潮头的精神品质。

  于风浪中拼搏奋进的江阴,练就了浑厚的内家功夫:坐拥61家上市公司,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享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美誉。两万多家制造业企业,成为点亮江阴县域经济的“闪烁繁星”,它们如遍布全市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迸发新鲜活力,汇聚起江阴发展的强劲动能。

  当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推动“制造”迈向“智造”的新未来?全力拥抱数字化是江阴给出的答案。

  制作一件精品定制西装,需要耗时多久?江阴海澜集团云服智慧工厂的产线给出了答案3600秒。

  不同于寻常手工定制,在这里:量体不用尺,3D智能量体系统仅用7秒即可扫描全身数据;裁衣不用刀,光影裁剪速度达2米/秒,比人工裁剪效率提升3.75倍;拼接、熨烫靠智能,数据与芯片相结合,实现全流程自动操控。

  海澜云服智慧工厂技术人员戴建林表示,目前该智慧工厂已经实现了自动备料、光影裁剪、精准配对、混流缝制、整烫包装全流程智能操作,实现了向数字化要效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特钢是体现国家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产品,近年来,兴澄特钢始终用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引领产品持续换代升级,其主导产品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钢等关键特性指标连续十余年位列世界第一。

  “我们生产的特钢,通常被用于飞机、高铁轴承、风电、智能机器人装备等领域。沪苏通大桥上用到的钢丝,强度更是超过2000兆帕,直观地说就是用一根直径7毫米的钢丝能够吊起5辆小车的重量。”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轴承钢研究室主任尹青,一见到就迫不及待地展示着企业的“高、精、尖”制造工艺。

  而面对数字中国的浪潮,兴澄特钢也正奋力拥抱数字时代。走进企业数智中心,双侧大屏上不仅清晰地展现了锅炉内部的生产运营情况,相关生产数据也正实时分析、反馈,钢铁生产全过程透明可视。尹青告诉记者:“数智中心包含铁前操控协同、生产运营决策、设备智能诊断和IDC大数据汇集四大功能模块。”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江阴,传统企业“智”造升级的故事还有很多:海澜集团构建起以服装为主体,以新消费和碳中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两翼的发展新格局;经过近60年的不懈创新,法尔胜完成了从生产麻绳、钢绳到“光绳”的跨越;生产各类功能性胶黏材料的江阴邦特科技在建立智能车间后,产能提升10%

  2023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50个、五星级上云企业3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省智能工厂1家,获评无锡智能工厂2个、智能车间19个、智能场景31个。

  眼下,以“数实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江阴企业的共识,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整合提效,江阴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的称号。

  凭实力“出圈”的江阴,不仅仅只在数“智”变革上下功夫。竞逐新赛道,江阴正不断攀“高”逐“新”,向新兴产业要新质生产力。

  在江阴临港开发区的弘元光能项目建设现场,一边,已正式投用的生产线机器嗡鸣、不停运转;另一边,二号、三号在建工程正安全有序推进,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一号厂房排布了7条最高速的16秒节拍生产线%,设备运用了当下最具潜力的N型TOPCon高效电池进行组件封装。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形成年产16吉瓦超高效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能力。”

  弘元光能(无锡)有限公司工艺经理戴珍林表示,近年来,该企业大力开展自动化改造,超前布局新能源中高端市场,产品可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户用光伏等一系列光伏应用场景,全面满足市场对高功率及高效率组件的需求。

  在生物医药领域,以天江药业为代表的企业正不断打磨“研”值,抢占“新高地”。“我们团队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目前国家已公示发布的309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中,有81个由天江完成。”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陈盛君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命之本。

  目前天江药业除了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CNAS实验室等平台,还携手多名院士、国医大师,打造了“两院三国”科研工作室。强劲的研发力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为推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江阴专门出台“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向“新”求变,方能为未来蓄能。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江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16%、10%。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新能源空间布局加速形成,代表企业远景能源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可再生能源、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零碳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依托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企业,初步建成高新区微电子主题产业园,全市首个半导体主要设备项目成功落户;凭借双良集团、中联重科、斗山液压机械等企业,构建起从整机到零部件、涵盖多个行业门类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贝瑞森、普莱医药、力博医药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扩张。攀“高”逐“新”的过程中,“江阴制造”彰显出“智”造新风采。

  不难看出,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而言,它的“根”仍在实体经济。近年来,江阴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着力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以创新赋能“江阴制造”。

  通过实施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江阴全面推动数实融合,依托海澜智云、远景智能物联等数字平台打造示范性“工业大脑”,自2020年以来,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41个。去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634亿元。

  眼下,江阴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成长,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有望在2023年成为全市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有望在明年成为第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未来产业,江阴正有序建链、加速培育,为未来发展布局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加快实现从“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的跨越提升。

  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对江阴制造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认可和期待。“江阴是全国闻名的制造业第一县。对江阴来说,它正在大力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在大力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认为这种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当被问及江阴该如何实现数“智”交融的转型,在产业链中占领对自己有利位势时,何建华表示关键在于科创和人才。“江阴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育方面是在下大力气的,我认为江阴制造业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